1、引言
自人类诞生起,人类追求美、探索美的经历也就由此展开。很多学者对美都有自己独到的怎么看。孔子曾提出“中和之美”,即指兼容两极,刚柔并济,既不可以有“过”处,也不该有“不及”,此谓“中和之美”。老子觉得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”,正是由于有“丑”这一对立面的存在,世人才能认识到美。孟子则坚信“充实之谓美”。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觉得美具备相对性,没有绝对性和永恒性。简而言之,“适合”即为美。柏拉图则跳出了固有些思维模式,提出“美是理念”,觉得具体事物的美,并非该事物本身,而是这种美所带给大家的精神感受,它是脱离于事物本身,独立于大家心中的。这类学者的看法都很大地影响了后世对美的怎么看。但,直至18世纪,德国人鲍姆嘉通首次提出并打造了美学这一哲学学科,此后美学才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围。美学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,翻译也概莫能外。译者们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探索美,创造美。
2、翻译中的美学标准
自古以来,很多译者都对翻译美学进行过分析。严复作为晚清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常识分子,翻译了很多西方著作,并由此得到了对翻译的感悟,提出“信,达,雅”这一对后世翻译界影响颇深的翻译标准。其中“雅”便指先秦古韵的美,也是严复对翻译美学的追求。中国现代翻译大伙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也是以“美”为中心,即其所提出的翻译三准则:“忠实、通顺和美”。许渊冲依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和一些前辈翻译家的理论,总结出了诗歌翻译的“三美”原则,即“意美,形美,音美”。随后,钱钟书提出“化境”,并将它称之为翻译的最高境界,强调保留原文的思想、情感、神韵,简言之就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之美。
3、科技翻译的美学标准
科技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格式,极少用修辞手法,内容也是严谨干练。假如大家因此而割裂科技文章翻译与美的联系,那样说明大家对于科技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理解太过肤浅与片面。Alastair Fonler在他的《文学的类型》一书中指出,假如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,那样当科学内容被觉得过时的时候,该论文也就走向了墓地[1]。因此,一篇出色并且让人们奉为经典的科技文章,肯定具备准确性、真实性和艺术性,即“真”与“美”的结合。下面将从翻译美学视角为读者剖析以下科技翻译中所体现的“美”。
(一)准确美